Web2.0
2006年12月14日
在过去的几年里,关于Web 2.0的讨论很多,既有关于这个概念的,也有关于它作为新词的价值。我在这方面的参与有限,我读过并听过蒂姆·奥莱利关于这个话题的演讲,并参加了他组织的一个研讨会。然而,外面有很多困惑,所以我想是时候让我做一次徒劳的尝试来减少这种困惑了。(由于我在这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在解读蒂姆,如果我们在任何事情上意见不一致,你应该相信他。)
Web 2.0 辩论中很多困惑是由于人们在谈论它时,并没有真正了解它是什么。它诞生于2004年
"Web 2.0" 的概念起源于奥莱利和 MediaLive International 之间的一次会议头脑风暴。网络先驱、奥莱利副总裁戴尔·多尔蒂指出,网络远没有“崩溃”,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,令人兴奋的新应用和网站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涌现。更重要的是,那些在崩溃中幸存下来的公司似乎有一些共同点。
-- 蒂姆·奥莱利
这段引文(来自关于 Web 2.0 的定义性文章)非常具有启发性。它表明,“Web 2.0”一词指的是当时(以及现在)正在发生的全球网络本质上的感知转变。这种转变是 Web 2.0 含义的本质。
对于非专业人士,即普通人来说,“Web 2.0”仅仅意味着互联网上正在发生一些新的东西。它包括像 MySpace、YouTube 和 Flickr 这样的流行网站,以及博客的激增。它涉及人们在线创建和分享内容。它是一种趋势,一种现象。
-- 尼古拉斯·卡尔
蒂姆不仅仅是给一种趋势起了个名字。他关于 Web 2.0 的大部分讨论都是试图理解这种趋势。特别是,他专注于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中哪些东西可能取得成功。他的定义性文章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这一点的,特别是,他列出了 Web 2.0 的七项原则。
- 网络即平台:软件作为一项服务在网络上运行(如谷歌),而不是在台式电脑上运行(如网景)。
- 利用集体智慧:从许多人而不是少数专家那里聚合信息(亚马逊的评论者社区,谷歌利用链接来驱动其搜索算法)。
- 数据是下一个英特尔芯:拥有一个专门的数据库(亚马逊的产品数据库,NavTeq 的地图数据)。
- 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:高频率地发布新功能(Flickr 每半小时部署一次新版本)。
- 轻量级编程模型:简单的开发环境,消费者易于重复使用(谷歌的简单地图接口)。
- 超越单个设备的软件:许多设备与网络协同工作(iTunes 和 iPod)。
- 丰富的用户体验:更动态的用户界面,缩小了网络和富客户端之间的差距。
重要的是要意识到,这些原则更具描述性而不是规定性。它们是蒂姆对是什么让网站成功的思考,而不是关于什么构成 Web 2.0 的一组指令。它们也形成了一个关于 Web 2.0 含义的相当连贯的陈述。你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说 Web 2.0 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术语,但这让我不禁想知道他们是否读过蒂姆的论文。
我同情尼古拉斯·卡尔的观点,认为 Web 2.0 不是一个好的术语,因为它没有通过“专家必须对它的含义有共同的、清晰的理解”的测试。然而,这种缺乏清晰的理解是由于不可避免的语义扩散过程造成的,它既不完整也不可阻挡。
我遇到的一个常见误解是,Web 2.0 都是新东西。Web 2.0 下面的大多数想法实际上都很古老,并且从一开始就在网络上被使用,例如亚马逊的社区或维基的使用。关键是,当时它们是少数。Web 2.0 的转变是关于那些在 90 年代被少数人使用的原则在未来成为多数。
总而言之,我认为 Web 2.0 一词所指的潜在转变是一件重要而真实的事情。因此,Web 2.0 的概念是合理的。我们可能会争论“Web 2.0”这个词是否是一个好的术语来描述这个概念——但术语永远不会让每个人满意,而且它已经流行起来,所以现在争论它已经没有意义了。更有趣的讨论是关于这些原则——它们是否是一组正确的原则来描述这种现象?作为其中的一部分,我们也可以更具体地谈论与这些原则相一致的模式和实践。这就是蒂姆想要开始的讨论,也是我感兴趣的讨论。